诸葛实况

176处处是修行

诸葛 / 2023-10-14


听人讲北京雍和宫求姻缘很灵,前几日去北京出差便顺道去了一趟雍和宫,果真是游人如织,香火鼎盛。自进山门,楼殿亭阁具是满满当当,几乎没有下脚之地,人人或鞠躬或跪拜,口中念心里求,此时情景让人不自觉就加了几分的信服。有些大殿甚至正门也不开,众人只能在门外跪拜,只能从一侧偏门而入,佛像牌匾也只能见半面。我草草看过几眼便离开了。

《金刚经》里讲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眼见如此景象,我心里没有半点佛法昌盛的喜悦,而是觉得佛法凋敝,末法已至。心有戚戚,便想与诸位聊几句修行的事。

若聊修行,今日需先与诸位破两个障:不必提到修行便是神鬼仙佛,不必提到修行便是释道宗教。之所以现在一提到修行我们便想到此二者,大概是因为神鬼仙佛是我们最向往的修行之用,而释道宗教是我们最常见的修行之形,以此二者噪修行之名而掩修行之实也。

修行是以行制性,是一个以假修真的过程。直白点说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本性,逐渐让自己的本性达到“随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地步,是通过修持一些形式的法门来帮助自己达到真实的境界,是通过不断的接近、维持形似来帮助自己达到神似的过程。

所以若要修行,必须知道“真”是什么。这里的“真”包含两种真:一种是实实在在的真,一种是想象的真。

以佛学修行为例,如果现有一种境界名为佛境界,这种境界是我们要达到的“真”,但是达到佛境界的人如果用佛境界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境界,就像给未达境界的人用一种外语来描述一件事物,没学过这种外语的人自然听不懂;若用下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佛境界,因为佛境界从未有过,这个境界里并没有相应的词汇来描述佛境界,当用现有词汇来描述时,会因这个词汇本有的意思而影响对佛境界的理解,当创造新的词汇描述时,新的词汇本身就是一种让他人无法理解的东西,这就是文字障。

举例来说,我们能理解和感受“有”这个词,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来感受到“有”,但是我们不能感受到“空”,所以只能用“有”作为“空”的边界来感受“空”,比如讲一个东西是空心的;我们更无法理解“无”这个词,只能用“没有”来表示“无”,也就是通过“有”来表示“无”,那对“无”这种真的理解便是通过“有”这种假来达到的。

如果“真”是无法言说的,我们该如何达到真呢?仍以佛学修行为例,有人达到了佛境界,但是这种境界无法言说,我们可以观察他达到佛境界后的行为,也就是境界提高后的结果,通过模仿他的行为来使自己靠近和体会佛境界。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做到了相应的行为就会达到佛境界;做到了相应的行为也不一定能达到佛境界,并不代表我们做这些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通过模仿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接近佛境界。这就是以行为的假来修境界的真。

便如我曾听过的一个佛门公案,讲一位和尚开悟之前非常驽钝,任何佛教经典都是读过即忘,根本记不住,他的师父便让他只念“阿弥陀佛”四字,但是就算只有四个字,他仍旧是记不住,于是师父就只让他念“阿”字,于是他日复一日一边扫地一边念“阿”,忽有一日便开悟了。

为何如此呢?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念头都非常杂乱,一瞬之间会有二十个念头生灭,二十瞬才为一弹指的时间,有种修行的次第便是收摄念头,我们打坐、持咒等等其实都是为了帮我们收摄念头,所以其实念金刚经与念“阿弥陀佛”是一样的功效,这个修行的次第是念头由多到少,由少到一,由一到空,由空到无,这位驽钝的师父在念“阿”的时候,从一开始念头杂乱到只剩下一个“阿”字,再由“阿”到空,便是开悟了,若再连“空”这种念头或者观念都没有了,就到了无的佛境界。

当我们能够亲眼看到佛境界的人的时候,我们知道佛境界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,或者佛境界的人会告诉我们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;当我们看不到这样一个人时,我们会幻想这个境界的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行为。佛境界就从一个实实在在的境界,变成了现实与想象结合的产物,而这种想象的“真”便是真中之假。为什么对于儒家而言孔孟之后世间几乎再无圣人,就是因为我们想象的圣人的“真”高度太高了,远远超出了圣人本该有的“真”。因此佛家讲如来灭后一千岁内为正法时代,再一千岁为像法时代,再一万年为末法时代,便是“真”中想象的成分随佛寂灭越久便越来越多,正法随之没落,甚至名存实亡。

佛、道等宗教都会有“戒律”“仪轨”等,而儒家文化则重“礼”,这些其实都是修行的方便法门,来帮助、约束我们达到行为上与“真”接近的,如果把这些“戒律”“仪轨”“礼”当成了“真”,那我们的修行就是以假修假了。若以想象的真来制定“戒律”,自然也无法修成正果,这也是后世修行之人越来越难修行有成的原因。

《金刚经》中云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此语便是在讲,法门、戒律、仪轨这些都像是渡人过河的舟楫、木筏,过河之后达到了真,我们就应该丢掉木筏了,这些法门、戒律、仪轨尚且应当丢掉,何况是帮我们来实现法门、戒律、仪轨的东西呢,何况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呢。

便如禅宗的“指月”公案,以手指月,手指为假,月亮为真,若是执着于手指,便是以假修假了。

综上所述,这便是以假修真的修行。但是修行也不必只在宗教中,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在修行。

举一个我们都经历过的例子,我们上学时,有人学习成绩很好,我们也想要取得好成绩,就去学习这个人的学习习惯,比如一样的作息、饮食规律,做一样的练习册,想通过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,这就是以假修真的修行,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使我们完全做到和别人一样,成绩可能还是不如别人好,这是因为我们做到的这些都是“假”,不是究竟本身,我们修这些“假”是为了体会“真”,而不是做到了假就得到了真。如果再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定闹钟维持早起上,反而更是以假修假了。

这就是许多学生明明和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努力,甚至是更努力,但是成绩仍旧不如别人好的原因。因为他并没有找到学习的“真”,一直在假上用功夫,以假为真了。

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,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修行的人,区别在于有的人知道真是什么,在以假修真,有的人不知道真是什么,在以假为真甚至以假修假而已。

2023年11月12日